首页 - 汽车图片 > 新能源产业和新能源汽车(计划开启了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之门)

新能源产业和新能源汽车(计划开启了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之门)

发布于:2024-10-06 06:42:46 作者:jason 阅读:168

新能源产业和新能源汽车(计划开启了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之门)

今年1-7月,汽车产销分别达到1万辆和1万辆,产量同比增长0.8%,销量同比下降2%。与1-6月相比,产量增速由负转正,销量降幅继续收窄。

尽管是市场销售淡季,但在全国多地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,以及购置税减免政策和地方政策促进消费的持续带动下,7月份中国车市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。

“7月份,汽车行业PMI高于52%,整体好于制造业。连续两个月保持扩张,产销继续恢复。当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万辆和242万辆,环比下降1.8%和3.3%,但同比增长31.5%和29.7%,均高于上月。”近日,中汽协副总工程师徐海东在中汽协(以下简称“中汽协”)月度新闻发布会上分享了这样一组数据。

累计数据显示,今年1-7月,汽车产销分别达到1万辆和1万辆,产量同比增长0.8%,销量同比下降2%。与1-6月相比,产量增速由负转正,销量降幅继续收窄。

7月份虽然是传统淡季,但汽车产销保持了较快增长,这得益于普惠消费政策的持续发力。目前乘用车消费需求正在恢复,商用车降幅有所收窄。

据徐海东分析,除了正常的市场需求,购置税减免政策和疫情抑制的需求反弹推动了整个汽车市场的增长。

“目前很难找到关于购置税减免政策对汽车消费影响的准确数据。但从国内外环境来看,经济复苏的基础仍需稳固,乘用车市场仍需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持续努力。商用车市场的回暖有赖于基建投资尽快形成实物量。”徐海东补充道。

记者查阅数据发现,前7个月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新能源和出口“三驾马车”。1-7月,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1万辆和1万辆,同比增长1.2倍,市场份额22.1%;同期,汽车企业出口1万辆,同比增长50.6%。

7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61.7万辆和59.3万辆。其中,纯电动汽车产销47.2万辆和45.7万辆,同比增长100%和110%;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14.4万辆和13.5万辆,同比增长180%和170%;燃料电池汽车产销292辆和245辆,同比增长460%和13.4%。

中汽协副秘书长陈世华对记者表示:“新能源汽车销量仍处于历史高位区间。近60万辆的月销量是国内新能源汽车月销量的极限区间。7月份新能源汽车普及率达到24.5%(含商用车)。”

中汽协数据显示,7月份,汽车企业出口汽车29万辆,环比增长16.5%,同比增长67%。“分车型看,乘用车出口24.2万辆,同比增长73.1%;商用车出口4.9万辆,同比增长42.2%;新能源汽车出口5.4万辆,同比增长37.6%。”陈世华说。

2021年,被很多人称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出海的“元年”。爱知、蔚来、小鹏车企产品相继登陆欧洲市场,掀起新一轮汽车出口热潮。2022年,SAIC、比亚迪、长城、魏玛、蓝兔等车企也明确了向海外市场出口新能源汽车的计划和目标。

7月21日,比亚迪日本分公司宣布正式进军日本乘用车

虽然整个7月份汽车市场都表现出了十足的活力,但今年由于新能源汽车下游需求激增等因素,国内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爆发式上涨,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。这也引发了整车企业和动力电池企业关于“利润去哪儿了”的争论。

对于这个问题,陈世华表示,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很快,市场决定原材料价格“上涨”。但从目前碳酸锂的价格来看,整个碳酸锂市场处于畸形状态。

从市场的盈利情况可以看出陈世华的“非正常状态”。新能源汽车销量上升的同时,国内汽车企业还在亏损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1-6月,汽车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40892.8亿元,同比下降4.2%;利润2129亿元,同比下降25.5%。

“可以看出,新能源汽车大部分整车公司都是亏损的,动力电池公司利润不好,而锂材料加工公司利润很高。如果你看看上游的矿业公司,你会发现他们的利润更高。我认为这是不正常的。”陈世华直言,“下游增长是带动材料的增长,但如果价格上涨过快,那就是一个畸形的市场,对企业和行业的长期经营都是不利的。”

陈世华表示,近年来通过技术升级和方案优化降低了动力电池的价格,但现在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,几乎“吞噬”了之前在技术降成本方面的努力。“希望上游企业能够理性控制价格,让价格回归正常,让行业能够保持健康的发展态势。”

自2021年8月以来,汽车生产和销售受到芯片短缺的影响。目前芯片短缺的情况依然存在,但比去年要好。据中汽协预测,今年8、9月份乘用车产销将实现较快增长。

(责任编辑:戴宪军)

免责声明:

新能源产业和新能源汽车(计划开启了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之门)

中国网汽车转载本文旨在传递更多信息,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

二维码

扫一扫关注我们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本站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,欢迎发送邮件举报,并提供相关证据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。

相关文章

评论

发表评论